高考在即,广东的中山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三所高校在多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,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,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,1—2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、专长、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。这种招生方式,被认为能有效防止新生与专业“盲婚哑嫁”。
事实上,广东开展大类招生较早的高校是广东商学院(以下简称广商),该校2008年起即在工商管理学院、金融学院试行大类招生,但试行两年后很快停止,2010年又回到按专业招生。广商的“倒退”并非个案,日前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的全国地方财经类院校招生工作研讨会上,记者了解到,一些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已宣告退出。
大类招生遇阻,冷热专业严重失衡,按成绩分流招致学生不满
2008年、2009年,广东商学院连续通过大类招生方式,分别招生1000多人,两届合计近3000人。
“前两年上公共课、专业通课,到大二下学期要分流专业时,问题出来了。”广商招生办主任余晓征说,学生选择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很明显。热门的专业,想去的学生扎堆;而一些听起来不那么热门的专业,又乏人报名。
校方急了。如果尽数满足学生的意愿,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,有的专业学生过多、教师不足;另一些专业学生太少,老师课时不够,收入会减少。而且,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必定饱和,导致就业困难。如果给专业设定人数限额,就意味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选择意愿,势必伤害一些不能如愿的学生的感情。
没办法,广商只能狠狠心:先通过模拟填报志愿,对学生的意愿做一个大摸底;根据学生的意愿分布,考虑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和最大容量,确定具体的招生人数;学生正式填报志愿;最终根据学生志愿、学生前两学年的成绩和各专业招生人数,来分配学生的去向。
“这样一来,又给学生分了层次等级。”余晓征坦言,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,分到自认为冷门的专业,都有一定的怨言,有些甚至自暴自弃。
在学生管理上,也有很多问题。广商教师陈小璇撰文提出,首先,二次选择影响学生关系。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,对专业分流后重新组合的专业班感觉陌生,新班级缺少凝聚力;寝室安排也面临同一问题。其次,辅导员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。新分专业后,辅导员不得不重新熟悉学生,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。
·3D互动投影和触摸显示双击电子白板 | (5/28) |
·拼缝技术已成液晶拼接持续增长关键 | (5/28) |
·翻过八座山仪器仪表技术将接轨国际 | (5/28) |
·环境监测仪器市场采购或大规模展开 | (5/28) |
·超越单反相机透视短焦投影神秘部件 | (5/28) |
·数字化教育时代重互动教学软件资源 | (5/28) |
·电子产品百家争鸣 学习机理性回归 | (5/28) |